沈云昌:如何“创新引领”快速创新型产业集群?
来源:中商智库 | 作者:媒体中心 | 发布时间: 2019-11-18 | 5544 次浏览 | 分享到:
按照中国科技部的定义:“创新型产业集群是指产业链相关联企业、研发和服务机构在特定区域集聚,通过分工合作和协同创新,形成具有跨行业跨区域带动作用和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组织形态。”
一、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认定的基本要求与标准

1、选好领先产业

要选好适合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的创新型产业,首要的工作就是做好产业集群科学规划,筛选出产业成长空间大、区域适配性强、竞争形势好的产业来,主导产业在细分领域要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的要点在于不求大,而是要求精,坚持“钉子精神”筛选产业。在大数据时代和网络高度普及时代,西部欠发达县域经济同样可以在某些个领域取得科技创新的领先和创新型产业集群的领先。

2、建好推进体制

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发展,尤其需要所在地政府有利于构建创新环境的政策保障措施支撑,在对接国家科技政策、区域发展政策的基础上,应制定了促进集群产业发展的系统政策措施体系,建立政府引导下的集群产业链协同机制和专门的工作管理机构。

3、搭好研发网络

促进集群产业链企业、研发和服务机构快速集聚,通过外引内联方式建立产业或技术联盟;重点引进或培育具有核心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的骨干企业,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或创新型(试点)企业,鼓励特别优秀的企业或机构参与了国际、国家或行业标准的制定;在集群培育重点上,要倾斜政策和资金鼓励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与骨干企业形成生产配套、研发、市场协作关系。

4、做好研发服务

大力发展产业集群的公共技术平台,鼓励与集群产业链相关联的研发设计、创业孵化、技术交易、投融资和知识产权等服务机构发展壮大,与科研院所和教育培训等机构广泛结盟,以合资合作机构或者项目委托为导向的多种方式提升研发服务水平,促进研发功能、技术能力符合集群产业的战略发展需求。

5、提高创新型产业集群的标准

中国科技部2013年出台的《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认定管理办法》(国科发火[2013]230号)中的《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评价指标体系(试行)》对创新型产业集群的认定评价标准包含创新环境、主导产业、服务体系三个一级指标、十二个二级指标、二十四个三级指标,详见下表。
 
资料来源:《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认定管理办法》(国科发火[2013]230号)

二、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建设方法

1、整合研发创新资源

引导研发型、创新型院校、研究中心、企业、研发分部进驻产业集群,扩大服务覆盖面,优化体系结构,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市场需求大的产品,规模扩大、盈利增加后,进一步提高研发费用比例,开发附加值更高的技术和产品。实现产学研的良性循环模式,吸引创新资源聚集,增强研发、创新、集聚、转化、辐射功能。
苏州工业园区树立了一个整合研发创新资源经典案例,2002年启动了独墅湖高等教育区(2009年在此基础上设立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的建设,按照“政府搭台、高校办学、服务产业、面向市场”、“后勤城市化、资源共享化、校园开放化、管理现代化”的模式进行招校引研,并从一开始就明确了“以研究生培养为主、以紧缺专业为主、以公办民助为主、以中外合作办学为主”的定位,重点引进优势学科与园区产业相匹配的知名院校,相继引进了中科大、西安交大、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武汉大学、香港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美国代顿大学一流名校,聚焦人才,弥补了苏州工业园和整个苏州市人才不足的短板。同时成功引进了世界排名第二的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与中科大联合成立纳米学院,共同培养高层次纳米技术人才,为苏州工业园的纳米产业提供了创新资源。

2、加大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力度

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是支撑和推动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的重要力量,也是社会性服务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就是通过为全社会的科技创新活动和行为提供服务的载体,弥补企业、研发机构等创新主体创新资源不足的劣势,高效区域科技资源。从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类型来看,主要包括大型科技基础设施及基地、自然科技资源、科技数据和文献资源、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网络科技环境等物质与信息保障系统。从其构成要素来看,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主要由科技创新资源的供需主体、中介机构、平台硬件系统以及平台的运行机制四部分构成。提高创新能力,需要围绕区域主导和优势产业,建立一批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攻关,促进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创新建设和运行模式,提高平台的专业化服务能力。

3、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

产业联盟能减少单个企业的研发投资、降低研发风险。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指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形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整合产业技术创新资源、促进产业技术集成创新、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方面作用巨大。因此,建设创新型产业集群,要主动推动企业、高校院所和科研机构等围绕产业技术创新的关键问题,开展技术合作,引导或参与建立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技术转移,提高创新效率,促进知识成果传播、转化、应用,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提升产业竞争力。

4、大力培育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深入了解企业的创新需求,支持企业加强创新发展的系统谋划。开展专题辅导,帮助企业申报和承担各级科技计划项目。协助企业引进和培训各类创新人才。推动传统行业企业技术和产品的改造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从我国的企业创新现实来看,大多数企业创新集中在集成和改良创新领域,我国西部欠发达县域经济培育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应大力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各种已有或适当改进的技术推出新产品、发现新工艺、应用新管理方法或者发现新客户的创新。通过集成和改良创新,可在研发费用较低、时间较短的情况下取得产品和市场的突破。要进一步改善企业创新环境,在财政、税收、金融、工商等系统政策方面,鼓励创业,降低门槛、降低费用,形成优良的创新创业氛围。

5、提升科技服务核心能力

针对企业技术创新和公共科技服务需求,重点发展研发设计、知识产权、技术交易、科技创新创业、科技金融、信息咨询等专业化服务业。创新支撑社会化公共服务的方式,探索市场化服务的机制,加强服务手段、商业模式、服务内容的创新,培育科技服务新业态,进一步提升服务的专业化、产业化水平。做好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和科技资源、研发和实验协作服务、创新技术产品开发服务、行业公共技术服务、专业技术服务、检验检测服务、知识产权保护服务、科技创新投融资服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科技创业孵化服务、科技交流合作服务、科技管理决策信息支持服务。进一步提升服务的科技含量,支持重点企业、研究机构承担现代服务业等科技计划任务。

6、深化业务联盟建设

业务联盟与技术联盟不同,业务联盟更强调在企业具体业务、市场开拓的合作。建立和完善依托市场机制的跨区域业务联盟,业务联盟的建立有利于企业迅速扩大合作范围,低成本利用更多的市场资源、科技创新资源,降低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实现优势互补、抱团发展。深入推动工业分包、工业设计、科技金融联盟建设,启动技术转移、咨询诊断联盟建设。加强对区域性联盟建设的指导,促进全国性与区域性联盟的合作。

7、加快研发国际化进程

依托产业集群优势,支持集群内企业“走出去”与“请进来”。积极参与国际科技服务业的交流合作,加强与国际知名的科研机构及大学开展项目合作,引进国际先进的技术。鼓励龙头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利用海外研发资源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当本土研发能力不足时,鼓励企业以国际规范形式将研发全部或部分委托给国外企业或研发机构。在条件成熟时,鼓励兼并或收购海外科技型企业,可以在短时间内以较小的成本获得企业所需的研发设施和科研人才及其所掌握的技术。对于难以获得技术或创新只是,为了缩短与国外先进技术和工艺的差距,鼓励加大力度引进外国公司生产设备,引进设备的合同中要求获得国外的技术服务和工艺指导。同时,利用大陆与台港澳的天然优势,深化与台港澳地区同类机构的交流合作。 
联系我们:
“经济发展好军师,精准招商加速器”
微信客服
微信公众号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金田路安联大厦13A01

关注我们:

业务联系:0755-88257906

综合咨询:0755-88251470

版权所有 © 深圳中商智库设计规划院 2019 保留一切权利 粤ICP备17040376号

Copyright © 2019-2023 中商智库